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56    次浏览
张频,女,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到肿瘤医院内科工作至今,31年从医经验。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88年参加国际抗癌联盟(UICC)亚太地区肿瘤内科高级培训班学习,198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进修学习。1994年参加全国临床药理进修班学习。 一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受到正规、系统、严格的临床训练。具有扎实的内科学和肿瘤学基础,良好的临床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善于分析、处理临床常见和一些少见、复杂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乳腺癌、大肠癌、肺癌、淋巴瘤、胃癌、睾丸瘤等多种肿瘤的化疗和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乳腺癌和大肠癌的药物治疗及肿瘤并发症的处理。 1988年开始参与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科研工作,在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乳腺癌化疗、内分泌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1995年以来,先后负责完成了多种止吐药物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喜树碱类药物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及多种抗肿瘤新药物临床研究。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并参与2部著作的编写,承担了进修医师肿瘤内科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关于我心中最美医生的介绍。其实不用找资料,我也知道她是一个有实力和能力的人,只不过在这个医疗经济化的社会里,她太低调了。1初次见她,那是我人生中最绝望的一天。查出乳腺癌后,经过前期穿刺两次,心想着终于等到了手术的那一天,盼星星盼月亮一般地挂了外科主任的号,还托了好多人。但是当大夫看着我的结果时,却说我做不了手术。那时的感觉,仿佛明天就没有明天了,真正的在倒计时等待死亡。外科主任写了一张纸条给我,让我去一层找张频主任加号治疗。那时已经上午10点,医生开诊一个半小时了,正常挂号每人15个,如没有预约根本挂不上当天号。我来到一层,穿过拥堵的人群,在内科7诊室,看到了一个消瘦的身影。她带着花镜,看片子时把眼镜轻轻举过额头,两鬓白发已经悄然而生,但脸上的专注十分地打动我。我拿着加号条,走到她身边,她让我在边上等一等,这时我才发现周围有好几个人也都是要加号的。张大夫柔声说:“真的加不了号,今天已经加了十多个了,下午1点还要开会。” 我就在旁边默默地等那些人一个个失望地离开,最后只剩下我时,她叮咛助理给我加一个号。我看了一眼号码:加18号。我是张大夫上午看诊的第33人。假设一个人看病8分钟,一共264分钟,4.4个小时,8点半开始问诊(因为之前还要查房),看到我时肯定是要超过12点了,延迟下班了。果然叫我号时,时间是12点38分。我在这两个半小时里,把自己一点点从绝望中恢复了理智。原来也生过病,长过不好的东西,但一直认为做手术拿掉就好。对于癌,这个字是不敢想的,更不要说身上还带着一块拳头大的癌块了!但这就是现实,比这个更残酷的,就是我无法动手术把这个坏东西拿出来,还要继续让它一点点留存在我体内,吸食我的营养,衍生出更多地癌细胞,来摧毁我的生命。我是含着眼泪,故作坚强地站在张大夫面前的,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相遇。我那时心乱如麻,她那时已经连续看病4个小时。张大夫很果断地说明,我需要先做化疗,控制癌细胞。并且在我的纸上写清楚,我接下来要做的几件事情,还为我开了住院单。拿着住院单的时候,就像是溺水时捉到了一根稻草,心中无限感恩。我留着眼泪,给张大夫鞠了一躬。她温柔地说:“姑娘,没事儿,想开一些。”那天中午,她没有时间去食堂吃饭,只是匆匆啃了一个面包。看着她的笑容,那是我在绝望的谷底望到的第一抹阳光,给予我黑暗中前行的方向和力量。2我在内科病房待了近四个月,熬过了六次的化疗。每次住院两天,也是可以和张主任近距离接触的时间。第一次化疗的时候,我想要感谢她,给她准备了一个红包 。走出门口看到一个病友也拿着红包进她的办公室,便倚在门口看一下事情的发展。患者家属刚一进办公室,想关门,就被张主任严厉喝住了:“别关门,有什么事,就开门说。”家属很显然面露难色,身子往门里侧了一下。从衣服里把红包拿出来,想要递给张主任,主任立马把门打开,把病人家属推了出来,她严厉地说:“这是原则,不能收。”看此情况,我默默地把红包塞回了书包。但是打心底里佩服她,也是心生敬畏,被她的品格深深吸引。在做第三次化疗的时候,已经进入冬季。化疗病房在医院东侧的小平房,大风呼呼地吹进楼道,已经让人感到了阵阵凉意。做化疗的人,身体会软得没有人样,所以病房里的人,都穿上了厚厚地羽绒服,母亲还为我买了一顶兔毛的大帽子。我摇摇晃晃地在楼道里溜达,这时一位老太太在女儿的搀扶下,开门走了进来。老人看上去面容憔悴,似乎走每一步路都要用尽全部力量。两个人用了十几分钟才走到了从大门到主任办公室的20米路,老人气喘吁吁地伏在门口的栏杆上,女儿去敲张主任的门。张主任开门后,发现了老奶奶,便扶着她在楼道的椅子上坐下。因为我离得很近,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奶奶今天已经86岁,却发现了乳腺癌。奶奶刚做完第一次化疗,身体就一下子垮了。这会是来找主任商量,放弃治疗的。放弃治疗,是多少病友曾经脑子中萌生的念头。当年陈晓旭患病后,出家信佛,拒绝治疗,很快便离开了人世。前几天,一个姐妹还咨询我,说她的领导体检出了乳癌晚期,打算放弃治疗。当初姥爷肺癌晚期,也选择了保守治疗,在后期他拒绝吃药,一下子把药罐子摔在了地上,两个月后我们便失去了他。放弃的不是治疗,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纵然身体已是枯萎烂枝,我们也要爱惜自己,毕竟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就是它。张主任俯下身去和老太太说话,她在白大褂外面套了一个羽绒坎肩,可是看上去看是瘦小的厉害。透过门缝射进来的阳光,洒在了她的身上,我清楚地看清了她两鬓的白发,以及太阳穴上的老人斑。的确,从好看的角度观察,张主任应该属于那种有好模子,但是不爱讲究的类型。随着年纪的增加,白皙的皮肤上显出了很多岁月的痕迹。张主任温柔地说:“老人家,你说的我懂了,化疗咱们可以不做了,但是你得口服药物。你要相信,化疗不会要了你命,反而会延长生命的。”说完,她还轻轻的握着老人的手给予安慰。那一刻,在张主任的白大褂外面,长出了两个翅膀,她浑身都充满了刺眼的光芒,在我心中:她就是天使。3癌症除手术治疗外,还有四种治疗方法: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其中最为头痛的应该是靶向治疗的,不管什么癌,牵扯到这种治疗手段的,动辄都得在几十万的花费左右。有的病友家中真的困难,接受不了一笔巨款的医药费。张主任就帮他们联系实验组,让他们进组做试用者。每一位患者,不管你来自哪个地区,不管是哪个年纪,她都以专业的角度,给出你最好的方案。相同的药物,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剂量和搭配不同,效果就相差万别。我的六次化疗,一次比一次效果明显,在最后的化疗后,乳房上的癌细胞已经基本看不到了,为我做手术创造了可能性。我在离开内科病房时,张主任把我接下来每一步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一张纸上,叮嘱我手术病理出来后,再找她做内分泌治疗。一个月后,我拿着病理报告找到了她。她看着我的病理报告,喜出望外。右乳的肿块由最早的4*5cm,到后期消失,腋窝也是最初的20几个癌细胞浸润,变成了3个可见癌细胞的淋巴结。这说明化疗方案,对我十分有效,给予了我一次崭新的生命。张主任自己都说,这种情况不多见。但是她依旧贪心,她希望淋巴结也是全部干净才好。我却十分感激,因为张主任为我争取了做手术的机会,她给我带来的是重生。那一日,我离开她办公室时,又深深地给她鞠了一躬。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心中的喜悦,但是我知道:没有张主任,就没有我的明天。4如今我已经内分泌治疗一年多,每次见到张主任,却发现她越来越疲惫,用妈妈的话说:“张主任真的见老了。”手上的老人斑也是淡淡清晰可见,眼角的皱纹也渐渐多了起来。年初时,张主任烫了头发,穿了一身亮色裙子,看上去漂亮很多,可是时间一长,那份漂亮就成了记忆中的相片。我能想象到她一天有多么繁忙,也知道有多少病人需要她,等着她救急。她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医学事业,相比爱美的女大夫,她真的太低调了。三个月前,因为我腰间盘突出,做了中药治疗,可能因为里面含有活血成分,我竟然来了月经。吓得我急忙挂号去找她,她看了我的化验单说:“不行,就把卵巢摘了吧?”我的表情瞬间就定住了,摘掉卵巢,相当于剥夺了我生育的最后一丝希望,我不甘心就这样与一个生命的延续失之交臂。这个问题已是张主任第二次与我提及,我懂得如果再说一次,那就是不能不摘了。对于一个孕育过生命的人,卵巢的作用无非是新陈代谢。可是对于一个从未使用过她的人来说,它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我不是没做好失去它的准备,而是不想我的权利就这样,在还未使用时被宣告无效。张主任看着我为难,在纠结的样子,笑了笑说:“舍不得吧,毕竟太年轻。那先换一种药吧,走走看看。”我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了勉强的微笑。这次复查,再去看她,告诉她换药后我失眠得厉害,必须通过药物才能入睡,整个人都恍恍惚惚的。她又细细看了我的血项报告,指出几个说:“的确是,这几项都不好。要好好休息,不要劳累。”接着,她看着我的骨密度片子,告诉我少查了一个部位啊!我笑着说:“骨密度一直都没查对,之前查的手,这次少查了胯骨。”张大夫也笑了:“你呀,折腾半天,没一次是对的。看腰部位显示还好,明年再查吧,照多了辐射大。”我轻声说了谢谢,张主任就这样,多小的事情她也为病人的健康着想。当天的助理是一个新人,在录入病人病例时,速度很慢,她也全然不催她,还耐心地告诉她怎么叫号,如何记录。遇到错误,她就自己默默在电脑上修改。看着对方忙不过来,她就自己给我开药单子,约挂号。一个全国知名专家,却和蔼得像个亲人。她的诊室里,经常围满了人。面对无理取闹的病人,有时她也会眉头紧锁。面对晚期的病人,她也会在子女的提示下,说个小谎:“很不错,已经恢复差不多了。”更多地时间里,她都在专注地看检查报告,看那一排排的小子,和那一张张黑白片子。认真工作的人,样子时最美的。见过那么多医生,在我心中,最美的莫过于张主任。5记得年初时,他们医院评选我心中的最美医生,我当即就给张主任投了选票。志愿者给了我一张爱心卡片,告诉我可以写一写想说的话。那时在寒冷的楼道里,想到了张主任与我的点点滴滴,心中便温暖了起来。我想张主任,就是我生命里的一道阳光吧。对她来说,我是谁她可能都记不住,因为我只是这芸芸病友中的一个。但是她对我,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她多年来,一贯地对待病人,不分名利,葆有医德之心,才能让像我这般的普通人,得到了第二次生命。我在卡片上写道:“You are my sunshine!感恩您在我最迷茫,走投无路时,给予了我力量和方向。”医生这条路也是很艰难的,从最初的苦读数年,到后来的住院实习,好不容易熬成了上岗位,也要从默默无闻的主治医生开始。从5块钱一个号,没有专门的称谓,只是内科外科,这样笼统的概括。然后一点点写论文、搞研究,积累能力,升到了副主任医师。7块钱一个号,有了自己单独出诊的机会,挂号时也显示的是XX副主任了,这时你已经有了固定看病的人。接着又是更痛苦的学习、提升、研究,升到了主任医师。可以独自操刀,9块钱一个号,你周围多了很多慕名来看病的人。再继续熬,等到五十几岁,混成知名专家,14块钱一个号,这时你就是这个领域里说话有分量的人物,不仅患者相信你,连同行都信服你。但医生的一辈子,衡量他的价值也就到了14块钱便封顶了。而这几十年辛苦的付出,认真的钻研,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为病人做出的牺牲,又岂是这14块钱能衡量的呢?纵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还是有一大批医生,坚守着自己的道德,秉承着自己对医学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为人类的肿瘤事业奋斗努力着。这是很鼓舞和激励我的,在抗癌的道路上,满是荆棘,但正因为有这样的领路人,我才敢于迈出脚下的每一步。我们真的应该尊敬这个行业,尊敬这些可爱的白衣天使。生命中有无数次的相逢和错过,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七七八八的事。我们能坚持走下来,除了要感谢一路坚持的自己,更要感恩遇到了这些指引方向的人。自知能力不足,但愿努力修身。你我相逢时,你为我开启了第二次生命,我也要不枉此恩,活得漂亮。 转发出去,如果你身边有需要的人,一定要找她???赞赏人赞赏